活體寵物業的殘酷真相:鼠類動物篇

鼠寶的生存困境

從繁殖場到商場的痛苦旅程

當你走進寵物店,看到櫥窗裡可愛的小鼠寶時,可曾想到它們背後可能藏著無數生命的犧牲?保守估計,每買回一隻鼠寶,背後犧牲的生命可能超過十隻甚至二十隻。這些犧牲者經歷了惡劣的環境、疾病、基因缺陷,甚至是非人道的處理方式,直到被遺棄或死亡。

低成本生產:動物的煉獄

在商業模式中,動物被視為「商品」,繁殖場以最低的成本大量生產牠們:

  • 惡劣的飼養環境:鼠寶長時間與糞尿接觸,導致皮膚炎、感染及其他疾病。
  • 飢餓與爭鬥:有限的飼料與飲水供應,導致動物挨餓、搶食甚至同類相殘。
  • 空間壓迫與心理折磨:狹窄的籠具造成焦慮、自殘、母鼠殘殺幼仔等行為。

基因問題:倉鼠的隱患

為了追求特殊毛色或品種,繁殖場經常進行近親繁殖,造成鼠寶基因弱化,出現先天疾病、免疫力低下及壽命縮短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倉鼠中尤為常見,早夭和暴斃的案例時有發生。

商場中的「商品化」動物

那些從繁殖場中存活下來的鼠寶,經過殘酷的運輸來到商場,但只有年幼、可愛、毛色漂亮的鼠寶才能成為「賣相佳」的商品。許多鼠寶未斷奶就被陳列出售,牠們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離開母體後死亡率極高。

消費者如何被欺瞞?

活體寵物業的操作手法

活體寵物業中,欺騙消費者的情況屢見不鮮,許多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這個殘酷產業的支持者:

販售剛出生的動物

商家以「越小越可愛」為賣點,出售尚未達到斷奶年齡的鼠寶,這些動物免疫系統不成熟,極易死亡。

隱瞞健康問題與懷孕狀況

許多鼠寶在出售時已患有皮膚病或內寄生蟲,甚至懷孕,商家卻隱瞞事實,將照顧責任轉嫁給消費者。

推薦不當的飼養方式

商家常誤導消費者合籠飼養,導致鼠寶之間的爭鬥和過度繁殖,進一步為商家創造販售籠具與飼料的商業機會。

繁殖端與進口物種:深層悲劇

問題的源頭不僅在於寵物店,繁殖場和進口環節也暴露出更深的悲劇。

過度繁殖與淘汰

母鼠被迫高頻率繁殖,健康快速惡化,無法再生育時便遭淘汰。許多鼠寶被認為「多餘」,要麼被丟棄,要麼成為其他動物的活餌。

進口不適應台灣環境的物種

寵物業者還會將不適應台灣氣候、不適應人為飼養的野生鼠類引進市場,例如睡鼠、水豚、龍貓等。這些動物以其可愛的外型吸引消費者購買,但往往面臨以下困境:

  • 快速死亡:由於環境溫濕度不適合,這些動物容易患病甚至短期內死亡。
  • 不適應人為飼養:牠們難以適應人為的飼養模式,可能因為壓力導致行為失常,甚至破壞環境或逃逸,成為生態隱患。
  • 長期不人道的對待:由於不了解這些動物的需求,飼主可能無意間給予牠們不適合的食物或環境,讓牠們終其一生活在痛苦中。

動物福利的真空與監管的缺失

當廉價的鼠類寵物生病或受傷時,業者通常選擇淘汰,原因是「看病成本高於售價」。這不僅僅是商業考量,更暴露出法律監管的不足:

《動物保護法》規定,業者有義務為動物提供適當醫療,但由於執法不力,許多業者仍能逃避法律責任。

喜歡不一定要擁有

如何真正愛護動物並改變產業現狀?

每一次的購買,都可能助長這個殘酷產業的運作,但我們有能力改變現狀:

01

認養代替購買

支持領養無家可歸的鼠寶,讓牠們獲得第二次生命,並避免助長商業繁殖。

02

推動法規與監管提升

督促政府嚴格執行動保法,要求業者提供適當的飼養環境與醫療照護,並推動透明化的動物來源追溯制度。

03

提升消費者意識

購買前了解動物的需求與健康狀況,拒絕支持不符合人道標準的商家。

04

檢舉違規行為

發現業者不當飼養或欺騙行為時,立即向動保單位舉報,並跟進案件處理進度。

05

倡導正確的飼養知識

推廣正確的動物飼養觀念,減少因無知造成的飼養悲劇。

一起為更好的未來努力

活體寵物業的背後,不僅是無數生命的犧牲,更是消費者被欺瞞與利用的現實。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不購買」,而是推動更高的動物福利標準,喚醒政府單位對動物保護的重視,要求業者承擔法律責任,讓被利用的動物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照顧。

從今天開始,選擇認養,拒絕購買,公開發聲,推動更人道的產業規範。這不僅是為鼠寶,更是為所有生命爭取尊嚴和希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