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生產:動物的煉獄
在商業模式中,動物被視為「商品」,繁殖場以最低的成本大量生產牠們:
- 惡劣的飼養環境:鼠寶長時間與糞尿接觸,導致皮膚炎、感染及其他疾病。
- 飢餓與爭鬥:有限的飼料與飲水供應,導致動物挨餓、搶食甚至同類相殘。
- 空間壓迫與心理折磨:狹窄的籠具造成焦慮、自殘、母鼠殘殺幼仔等行為。
基因問題:倉鼠的隱患
為了追求特殊毛色或品種,繁殖場經常進行近親繁殖,造成鼠寶基因弱化,出現先天疾病、免疫力低下及壽命縮短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倉鼠中尤為常見,早夭和暴斃的案例時有發生。
商場中的「商品化」動物
那些從繁殖場中存活下來的鼠寶,經過殘酷的運輸來到商場,但只有年幼、可愛、毛色漂亮的鼠寶才能成為「賣相佳」的商品。許多鼠寶未斷奶就被陳列出售,牠們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離開母體後死亡率極高。
- 快速死亡:由於環境溫濕度不適合,這些動物容易患病甚至短期內死亡。
- 不適應人為飼養:牠們難以適應人為的飼養模式,可能因為壓力導致行為失常,甚至破壞環境或逃逸,成為生態隱患。
- 長期不人道的對待:由於不了解這些動物的需求,飼主可能無意間給予牠們不適合的食物或環境,讓牠們終其一生活在痛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