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大綱
Toggle全球外來種災難的教訓,我們不能重蹈覆轍!
台灣因地理位置特殊、生態系統多樣,成為外來物種極易侵入的環境。隨著人類活動的增長與貿易往來的頻繁,越來越多外來物種進入台灣,對本地的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以及農業經濟帶來了嚴重威脅。然而,這些流落異鄉、被視為「害獸」的外來物種,其實是被輸入牟利的商人一手造成的悲劇。
歐洲
入侵物種造成的生態浩劫
水貂(American Mink)
問題
水貂因毛皮貿易引入歐洲,後來許多水貂逃逸或被棄養,成為野外的入侵物種。
水貂捕食歐洲原生鳥類、小型哺乳類,導致許多物種數量驟減。
措施
歐盟將水貂列為「禁止物種」,限制其繁殖和貿易。
許多國家進行全面撲殺和控制,但恢復原生物種的數量需要數十年。
教訓
引入外來物種雖然短期看似有經濟效益,但對生態的長期破壞是無法估量的。
歐洲小龍蝦(Signal Crayfish)
問題
歐洲小龍蝦攜帶致命的真菌疾病,傳播給原生淡水龍蝦,導致原生物種幾乎滅絕。
措施
歐盟對入侵水生物種實施嚴格的進口與養殖禁令,並對已存在的種群進行消滅。
澳洲
全球最嚴的外來種法規
兔子(Rabbits)
問題
1859 年,歐洲殖民者為了娛樂引入 24 隻野兔,結果繁殖迅速,數十年內達到數億隻。
兔子啃食農作物、破壞植被,造成嚴重的生態和經濟損失。
措施
澳洲政府實施了多次生物控制(如病毒引入)來減少兔子數量,並建立長達數千公里的兔子圍欄。
現在,兔子及其他外來動物被列為「禁止引入物種」,養殖和引進需要極其嚴格的審核。
教訓
外來種的問題從最初的一小群開始,但對生態的破壞卻需要花費數十年甚至幾代人來修復。
甘蔗蟾蜍(Cane Toad)
問題
為了控制害蟲,澳洲引入甘蔗蟾蜍,但這些蟾蜍無天敵,反而成為新的入侵物種。
甘蔗蟾蜍的毒性致命,威脅原生捕食者,導致生態失衡。
措施
政府禁止甘蔗蟾蜍的進一步引入,並進行嚴格的撲殺與控制。
教訓
生物引入即使是為了解決問題,但未經周全考慮可能適得其反。
日本
浣熊災難的血淚教訓
浣熊(Raccoons)
問題
1970 年代因卡通片《小浣熊拉斯卡爾》風靡日本,大量浣熊被進口作為寵物。
隨著飼養困難,許多浣熊被棄養,結果浣熊適應能力極強,成為日本的入侵物種。
浣熊掘洞破壞建築基礎,啃咬電纜,捕食原生鳥類,甚至攻擊農作物。
措施
日本政府禁止浣熊進口,並對野生浣熊進行撲殺與捕捉,但完全清除需要數十年。
教訓
動畫風潮和商業炒作製造了短期的「流行寵物」,卻帶來了長期的生態和經濟災難。
美國
嚴格的外來物種管制
亞洲鯉魚(Asian Carp)
問題
為控制水質,亞洲鯉魚被引入美國,卻因逃逸成為入侵物種。
鯉魚迅速繁殖,佔據淡水生態系統,對原生魚類構成致命威脅。
措施
美國政府投入數十億美元建立物理屏障,並積極開展捕撈行動,但完全消除仍困難重重。
教訓
外來物種的經濟影響遠超最初的收益,管理成本極高且效果有限。
台灣必須記取教訓!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外來物種的引入一旦失控,對生態的損害和管理的難度將遠超想像。
流行的特殊寵物可能成為未來的「外來種災難」,台灣目前已有綠鬣蜥、福壽螺等血淚教訓,為何要讓更多的「浣熊」「兔子」重演悲劇?
動保司的努力正是在災難發生前設下防線,我們應該支持他們的禁止進口政策,避免未來台灣變成全球外來種問題的「失控實驗場」。
台灣不能再冒生態和健康的雙重風險!
在全球疫情時代,野生動物交易可能帶來致命病毒的風險。我們是否願意看到下一場疫情的病毒被命名為「台灣病毒」?禁止特殊寵物進口,不僅是對動物和生態的尊重,也是對我們自己健康與未來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