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種動物是流落他鄉的被害者:真正的罪魁禍首是輸入牟利的商人!

外來種動物是流落他鄉的被害者:真正的罪魁禍首是輸入牟利的商人!

台灣因地理位置特殊、生態系統多樣,成為外來物種極易侵入的環境。隨著人類活動的增長與貿易往來的頻繁,越來越多外來物種進入台灣,對本地的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以及農業經濟帶來了嚴重威脅。然而,這些流落異鄉、被視為「害獸」的外來物種,其實是被輸入牟利的商人一手造成的悲劇。

被害者名單:入侵台灣的外來物種

農田的偷食者

緬甸小鼠

緬甸小鼠以其高繁殖力和適應能力迅速成為農田中的一大害物。牠們以穀物、蔬菜為食,直接影響農業收成,同時攜帶多種病菌,對人類健康帶來威脅。

政府措施與成本:政府撥款進行農田鼠害防治,包括設置誘捕器及推動鼠疫疫苗接種,每年投入約數百萬元,但效果有限,且防治過程對農民造成經濟壓力。緬甸小鼠以其高繁殖力和適應能力迅速成為農田中的一大害物。牠們以穀物、蔬菜為食,直接影響農業收成,同時攜帶多種病菌,對人類健康帶來威脅。

壓制原生鳥類的入侵者

巴哥

巴哥是一種適應力極強的鳥類,原產於南亞,但因寵物交易和人工放養被引入台灣。牠們的繁殖速度快,善於占據樹洞等原生鳥類的棲息地,特別是台灣藍鵲和灰椋鳥的棲息空間,造成原生鳥類數量減少,生態競爭日益激烈。

政府措施與成本:地方政府實施捕捉行動,並撥款鼓勵民間團體協助清除,每年花費約1000萬元以上,但成效有限。巴哥是一種適應力極強的鳥類,原產於南亞,但因寵物交易和人工放養被引入台灣。牠們的繁殖速度快,善於占據樹洞等原生鳥類的棲息地,特別是台灣藍鵲和灰椋鳥的棲息空間,造成原生鳥類數量減少,生態競爭日益激烈。

人畜無害的隱形殺手

紅火蟻

紅火蟻於2003年首次在台灣被發現,至今已擴散至多個縣市。牠們的攻擊性強,對人類、家畜及農作物造成威脅,並破壞當地土壤生態。此外,紅火蟻的蟻丘會干擾農業機械作業,進一步加劇經濟損失。

政府措施與成本:政府撥款每年約3億元進行紅火蟻的監測與防治,包括藥劑噴灑和培育生物天敵,但仍無法完全根除。紅火蟻於2003年首次在台灣被發現,至今已擴散至多個縣市。牠們的攻擊性強,對人類、家畜及農作物造成威脅,並破壞當地土壤生態。此外,紅火蟻的蟻丘會干擾農業機械作業,進一步加劇經濟損失。

破壞水生生態的罪魁禍首

螯蝦

螯蝦原產於美洲,因養殖與寵物市場需求被引入台灣。然而,牠們大量繁殖,會侵蝕河岸,破壞水生植物,並捕食原生魚類及兩棲動物的卵,對台灣淡水生態構成極大威脅。

政府措施與成本:水產署每年投入數百萬元設置陷阱並推動社區參與移除行動,但由於繁殖速度極快,效果有限。螯蝦原產於美洲,因養殖與寵物市場需求被引入台灣。然而,牠們大量繁殖,會侵蝕河岸,破壞水生植物,並捕食原生魚類及兩棲動物的卵,對台灣淡水生態構成極大威脅。

農作物的掠奪者

白尾巴哥

白尾巴哥是一種侵略性強的鳥類,會以果實、穀物為主食,給台灣的果農和稻農帶來嚴重損失。此外,牠們擁有強大的社群行為,迅速占據新領地,壓迫其他鳥類物種。

草地與農田的威脅

輝椋鳥

輝椋鳥擅長啃食農田中的種子與幼苗,其大規模遷徙和聚集行為導致農田受損嚴重,對台灣農業經濟帶來直接影響。

本地蜥蜴的掠食者

沙氏變色蜥與多線南蜥

沙氏變色蜥與多線南蜥是因觀賞需求引入台灣的外來蜥蜴物種。牠們對本地蜥蜴物種構成競爭壓力,並捕食原生昆蟲與幼體蜥蜴,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

台灣池塘的噩夢

亞洲錦蛙

亞洲錦蛙因其體型大、適應力強,能夠掠食台灣本地的水生昆蟲、蝌蚪和小型魚類,直接導致台灣原生蛙類數量下降。其對台灣濕地生態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破壞性掠食者

琵琶鼠魚與魚虎

琵琶鼠魚與魚虎是因觀賞需求引進的外來物種,但在野外繁殖後,牠們以極高的捕食能力對本地水生生物造成嚴重威脅。琵琶鼠魚會掠食水底的無脊椎動物及魚卵,而魚虎則以捕食小型魚類聞名,兩者都對台灣原生水域生態的平衡造成難以挽回的破壞。

水域生態的破壞者

埃及聖䴉

埃及聖䴉是一種大型涉禽,原產於非洲,因其捕食魚類和水生無脊椎動物的行為,對台灣濕地的生態多樣性構成重大威脅。此外,牠們的大型聚居行為也對本地鳥類的繁殖地形成排擠效應。

政府措施與成本:每撲殺一隻埃及聖䴉需支付獵人約500元,截至目前已花費超過5000萬元,撲殺數量超過10萬隻,但物種數量仍難以控制。

台灣政府與學界的急救措施

為應對外來物種的威脅,台灣政府與學界採取了多項緊急措施,包括:

外來物種監測與清除

政府每年撥款監測紅火蟻、螯蝦等物種的分布,並設置專門的清除團隊。

進口管制強化

動保司加強了對外來寵物貿易的監管,實施黑名單制度,禁止高風險物種進口。

公眾教育與宣導

舉辦外來物種防治工作坊,向民眾普及外來種的危害,並呼籲不隨意放生。

科研支援

學界成立專門研究小組,開發生物防治技術,例如利用天敵控制紅火蟻的繁殖。

跨部門合作

環保、農業和動保單位攜手合作,建立快速反應機制,應對新入侵物種。

社會成本

我們付出的代價
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態損失,更是沉重的經濟與社會負擔:

農業損失

紅火蟻與白尾巴哥對農作物造成的破壞,每年損失達數億元。

公共健康威脅

紅火蟻的攻擊以及緬甸小鼠攜帶的病菌,增加了醫療負擔。

生態修復成本

清除入侵物種的行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與資金。

原生物種的滅絕危機

台灣特有的物種因外來種的入侵而面臨生存壓力,無法恢復的損失無法用金錢衡量。

結語:

防治外來種,從根源做起

外來物種不是罪魁禍首,牠們是輸入牟利的商人和人類活動的犧牲品。只有通過加強管制、提升公眾意識和加速科研發展,我們才能為無辜的外來動物和台灣的生態系統贏得喘息的空間。

台灣和動物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行動從現在開始!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