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底穴居者:
土撥鼠的悲劇
土撥鼠是地底穴居的動物,牠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與家族成員共享的地道中。這些地道可以延伸數十公尺,牠們在裡面挖掘、活動、繁殖、互動——這就是牠們的「家」。
但是,一旦成為家庭中的囚徒,這些自然行為通通被剝奪。
土撥鼠被關在籠子裡,無法挖掘地道,無法呼朋引伴,連最基本的天性都無法滿足。想像一下,我們人類如果終生只能住在一個小房間裡,卻永遠不能與家人見面,不能自由地探索世界,那該有多痛苦!
水中的舞者:
水豚的渴望
水豚是天生的游泳健將,牠們喜歡在水中像魚兒一樣悠游,甚至能夠完全潛入水底。這是牠們放鬆、娛樂和生存的重要部分。
然而,作為展演動物或家庭囚徒的水豚,往往連個適合游泳的乾淨水池都沒有,別說滿足牠們像魚一樣的渴望,甚至連基本的活動空間都不夠。
對水豚來說,水不僅是牠們的樂園,更是牠們的「家」。如果我們剝奪牠們接觸水的自由,等於讓牠們失去了一大半的生命意義。
龍貓的悲歌:
從高山雪原到火之牢籠
龍貓原本生活在海拔 6500 公尺的安地斯高山雪原,那裡氣候寒冷、空氣稀薄,牠們依靠蓬鬆濃密的毛來禦寒,過著自由自在的群居生活。
第一次災難:被濫捕濫殺到瀕臨絕種
幾十年前,商人發現龍貓的毛皮異常柔軟,於是鼓吹這是「奢侈品的象徵」,導致龍貓被瘋狂捕殺。短短幾年,高山雪原上的龍貓幾乎被捕殺殆盡,成為瀕臨絕種的物種。
第二次災難:被囚禁成「家庭囚徒」
現在,野外龍貓瀕危,雖然不再被捕殺做成大衣,但商人們又換了一個方式掠奪牠們——鼓吹牠們「可愛、適合做家養動物」。然而,家庭環境對龍貓來說,卻是一場終生的折磨。
炎熱的火之牢籠:龍貓是耐寒動物,適合生活在 10°C 以下的高山環境,但我們的家庭環境對牠們來說就像「火爐」。即使開著冷氣,仍遠遠無法還原牠們無法跳躍、無法奔跑,天性被完全壓抑,終生活在孤獨和壓力中。
商品化的悲劇:
動物不是商品
土撥鼠、水豚、龍貓只是例子,還有更多的野生動物面臨同樣的悲劇:
此外,兩棲爬行類動物的販售模式更顯殘酷。寵物展中常見的大量盒裝販售與抽獎隨機送動物的行為,充分暴露了這些動物被商品化的現實。牠們原本是自由自在的野生動物,卻成為了消費文化的犧牲品。
更為悲慘的是,許多動物被透過宅配方式運送,在漫長運輸過程中,牠們往往缺乏適當的照顧,導致脫水、窒息甚至死亡。這種配送模式不僅無法保障動物的生命安全,還使牠們承受極大的痛苦,成為商業利益的犧牲品。
喜歡不一定要擁有:
選擇善待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不應該成為人類的「收藏品」或「炫耀品」,而是應該被尊重為自然世界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無法提供牠們天性所需的環境,最好的選擇是不要飼養,讓牠們留在屬於自己的地方,自由自在地生活。